還我『雞』色--烈嶼白雞的故事

西方_4.jpg

民國年九十一年重修,由發美營造的土水師孫天賞以洋灰塑造再上漆製成

 

     人類面對生存,積極面是追求自我實現;消極面是避災解厄。在人類禍福相倚,吉凶同域的歷程中,從積極面衍生出可帶來好運的「吉祥物」;從消極面則產生能保佑平安的「辟邪物」。

     
     人們對於不可抗拒的災害和厄運,常歸因於邪惡作怪。為了辟邪制煞,民間常流傳著各種辟邪物與厭勝品,諸如劍獅、石獅爺、山海鎮、八卦、鏡子、桃枝、神符等。而烈嶼地區的「白雞」可說是較為獨特的辟邪物,老祖宗流傳下來,用以保佑庶民平安、祈求諸事順遂的民間信仰,是後代子孫探索體悟的資產。

雞與中國人的關係極為密切,雞是「辟邪物」、是「厭勝品」、是「吉祥物」,也是生命的象徵。牠具有多重身份:作為神,受到供奉;作為牲,供奉給神;在犧牲之中,雞獲得神性,且融會於神。


     在民間傳說中,公雞喊起朝陽,人類尚未發明時鐘前,雞鳴是唯一的報曉工具,也由於金雞報曉,萬物復甦,雞就被古人視為生命的象徵;在五行觀念裡,雞是東方和春天的動物,「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牠保證每一年或每一天的「轉換儀式」能順序平安。

 

     古時有殺雞禳祓和張貼雞畫於門戶以驅邪的習俗,王子年《拾遺記》記載一則有關的傳說,大意是:「帝堯在位七十年,有祇支國進貢一隻重明鳥,眼像雞,鳴聲似鳳凰,這種鳥能夠驅妖除怪,搏擊豺狼虎豹等猛獸,使妖魔鬼怪不能為害人們。把牠獻來後,牠又飛回去了,以後有時一年來數次,有時幾年均不來,人們非常盼望重明鳥再來,因此無不洒掃門戶以待,牠未來之時,人們便拿木頭或金屬刻鑄成牠的形狀,安置在門戶上,魑魅鬼怪都望而卻步。」,魏晉時,人們於新年元旦,在紙帖上畫雞或鏤刻各種顏色的彩綢作成雞形,張貼在門戶上,也許就是象徵重明鳥。

     雄雞一聲天下白,雞能報曉、能驅離黑暗、能鎮惡、能辟邪。幾乎所有的中國巫師,在舉行祭禮儀式,都會使用公雞或其鮮血作為驅鬼法器,以鎮惡逐妖;鮮紅的血是生命的表徵,代表生機和陽氣,最能驅邪破法,退伏魑魅。在傳說中,鬼怪都在黑夜出沒,雞鳴破曉便躲回住處,因此鬼怪最怕聽到雞啼,連帶對雞也敬畏三分。

     

     古人認為雞有五德:文德、武德、勇德、仁德、信德。雞頭有冠,是文德;足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烈嶼還流傳著「喜事雞開路」的婚嫁習俗。結婚之前,男方送隻公雞到女方家,象徵婚姻吉利。出嫁女兒回門時,要送一公一母兩隻雞帶路,象徵生生不息。女兒生產時,娘家要送雞去慶賀,希望女兒吃麻油雞補身子。宴客的時候,雞頭對準首席賓客,以示敬重。

 

       島嶼多強風易生白蟻,昔日以木造為主的廟宇深受白蟻侵蝕損壞之害,因而以混凝土塑成的白雞座落於廟宇附近,隱含啄食白蟻防災之意。公雞有守時報曉功能,嘹亮的叫聲似乎是要斥退邪惡與黑暗,迎接希望與光明,表現勇敢與信心,這樣的民間信仰,又賦予白雞民俗靈力。白雞面朝強勁季風吹襲的方向,則隱含著擋風的用意,後遂衍生成白雞具有鎮邪制風煞的作用;因此村民在屋頂豎立陶瓷或泥塑的白雞,就是期待牠的鎮風煞、驅邪避災、護宅保平安。


     白雞,是烈嶼地區獨特的民間信仰,它具有鎮風閉煞、護宅保民、啄食害蟲等功能。在「西方」、「南塘、「東坑」、「上林」、「庵頂」、「后宅」、「湖下」、「羅厝」、「雙口」……等地的道路口、寺廟旁、宗祠後、村落外、民宅上、碼頭邊,皆可發現紅冠白體,矗立要津,庇祐人間的「白雞」。


     民間傳說,烈嶼某地人家,世代務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奮工作,歡愉過活。但是,好景不常,世事多變,當地風害蟻禍接踵而至,農作歉收,宅第蟻噬,民生困頓。正當此時,遠方飛來一群「神鳥」,狀如雄雞,紅冠鳳尾,展翅蒼穹,睥睨鄉間,「神鳥」所至,農地、屋宇,恢復生機,村民再現往昔歡顏。農家為感念「神鳥」鎮風辟災,護宅保民,特塑「白雞」供奉。


     民國五十年,正值烽火連天的「八二三砲戰」、「六一七砲戰」過後,烈嶼百姓遭逢劫難,日子在「單打雙不打」中忐忑,宅第不是倒塌就是雨漏,村子周邊又遍植木麻黃,忽地白蟻叢生,鄉里驚恐無助。於是,西方社熱心公益的林水勝先生倡議在「威鎮北極廟」後的山坡,豎立一尊「白雞」。於是,聘請西方社的土水師方練,以泥塑再用白灰敷面承作一尊傳說中的「神鳥」來剋蟻、鎮邪、安民(已無圖)。


     民國七十六年,適逢左側由傳統彩繪師林天助先生重塑的「北方王」落成,歷經二十幾年風雨的「白雞」也一併修整上漆,十二月敦請道士陳通順、乩童林水良共同主持開光儀式。


23-7.jpg

民國七十六年,由傳統彩繪師林天助先生重塑的「北方王」落成。(林德明提供)



23-8.jpg

民國七十六年,歷經二十幾年風雨的「白雞」也一併修整上漆,十二月敦請道士陳通順、乩童林水良共同主持開光儀式。(林德明提供)

 


     民國年九十一年,鄉公所撥款,把即將傾頹的「白雞」前移,連同周邊環境發包給發美營造廠,此次「白雞」是由發美營造的土水師孫天賞以洋灰塑造再上漆製成。


     民國八十八年一月,金門文藝季「烽火蕃薯情」化妝舞會比賽,烈嶼鄉公所委託駐軍以「風雞的傳奇」參加比賽。五月,烈嶼鄉舉辦第三屆運動大會,由烈嶼國中承辦,大會主題「希望、活力、烈嶼」,並以「風雞」作為大會的吉祥物。


     自此,以訛傳訛,「風雞」變成了烈嶼的圖騰。


     自古迄今承載著傳說、信仰、生命的「白雞」,失落在官方的文書、失落在觀光客的導覽、失落在年輕一輩的記憶。 


     而「白雞」的信仰,從原始消極的避邪,演變成積極的祈祝,是「辟邪物」、是「厭勝品」、是「吉祥物」,也是烈嶼祖先流傳下來千百年生命的象徵啊!


上林.jpg

上林將軍廟左側白雞(石雕)


 

西方_1.jpg

西方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西方_3.jpg  

西方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西方_5.jpg

西方民宅屋頂白雞(陶瓷)


 

東林-1.jpg

東林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東林-2.jpg

東林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東林-3.jpg

東林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東林-4.jpg

東林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東坑-1.jpg

東坑六姓宗祠旁白雞(泥塑)


東坑-2.jpg 

東坑社外白雞(石雕)


 

青岐.jpg

青岐民宅屋頂白雞(泥塑)


 

南塘.jpg

南塘真武廟後白雞(泥塑)


 

庵頂.jpg

庵頂白雞(泥塑)


 

湖下.jpg

湖下白雞(石雕)


 

黃厝_1.jpg

黃厝白雞(石雕)


 

黃厝_2.jpg

黃厝鐵漢堡前白雞(泥塑)

 

 

雙口.jpg 

雙口候車停後方白雞(石雕)


羅厝.jpg

羅厝黃將軍廟旁白雞(石雕)


九宮.jpg

九宮碼頭白雞(銅塑)


 

烈嶼已消失的白雞

東坑消失的白雞-葉鈞培.jpg

東坑消失的白雞(取自金門避邪物--葉鈞培一書)


東坑消失的白雞-金門部落.jpg

東坑消失的白雞(引用自金門部落 http://blog.sina.com.tw/a1823145/article.php?pbgid=5568&entryid=282784 )

前埔消失的白雞-金門部落.jpg

前埔消失的白雞(引用自金門部落 http://blog.sina.com.tw/a1823145/article.php?pbgid=5568&entryid=57918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烈嶼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