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鄉辟邪物--石獅爺

烈嶼鄉。石獅爺 -08.jpg  

后頭風獅爺與石獅爺

    后頭風獅爺,這是一隻以石頭雕刻而成的石獅爺,是160公分高的立姿雄獅。這尊風獅爺是1991年委託惠安石雕師傅雕刻,惟獅背沒有雕刻,左手持球、右手牽綵。石獅底座背面,有以黑色花崗石板銘刻之《護頭獅爺序誌》一篇,略述后頭風獅爺之由來。

  《護頭獅爺序誌》的大意是說,護頭(后頭舊名)風獅爺是烈嶼唯一獨有,當初會設立風獅爺,主要是因為后頭村地處烈嶼島北端,林木稀疏,寒風驟至,塵土飛揚,農作欠收,地瘦民困,疫情時有所現;村民為求安居樂業,寧靜純土,早在百年前倡議建構獅爺,用以鎮邪安暴,從此樂見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沒想到這座風獅爺卻在1949年毀於戰火,1991年村人為求致力文化重光,所以集資到大陸惠安、洛陽購得這尊白石獅爺,屹立原址。 

    金門於清代受「堅壁清野」政策之苦,風害嚴重,島民在不毛之地胼手胝足打拚,備極艱辛,歐陽氏族譜記載:「…海風直逼,沙礫常沒農田,先人乃建石獅以制之…。」梗概道出豎立風獅爺緣由,正確設立的年代雖不可考,民間普遍相信,明、清兩代已有。 

    「風獅爺」一般均鎮守在各村落的風口,為金門村落的守護神,堪稱金門島最重要的人文圖騰之一。風獅爺因塑造時所用的質材關係,在地方上又有「石獅爺」、「石獅公」的說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種,一種是座落於聚落村口,另一則是矗立在屋頂上,第三種則是嵌置在牆壁之中,而其設置的目的在鎮風、止煞、避邪和祈福,起源則與金門早期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烈嶼目前發現的石獅爺除后頭風獅爺外大都屬第三種類型。


烈嶼鄉。石獅爺 -07.jpg

東林民宅屋頂上的獅頭


烈嶼鄉。石獅爺 -06.jpg

西方牆垣石獅爺


烈嶼鄉。石獅爺 _05.jpg

西宅制沖煞型石獅爺


烈嶼鄉。石獅爺 _04.jpg

楊厝制沖煞型石獅爺


烈嶼鄉。石獅爺 _03.jpg

    上庫風獅是一尊46公分高的石雕蹲踞雄獅。這隻石獅原先是立於烈嶼天后宮前方,原來是一對看門的獅子而非風獅爺;但在1949年前後的戰亂時代,天后宮遭到拆除,只留下石獅,獅頂及左眼處有明顯傷痕,獅身亦風化斑駁;村民為了保留這尊歷史意義的石獅,選擇將之遷移到水岸邊的現址,張望著舊時鹽埕、海灣,不過遷移時,並沒有舉行安座開光,也沒有三節祭祀,目前也不是為了鎮風煞,所以有人稱之為「偽風獅」。(資料來源:金門文化之旅)


烈嶼鄉。石獅爺 _02.jpg

西吳私人收藏的制沖煞型石獅爺


烈嶼鄉。石獅爺 _01.jpg  

青岐被崁在石牆裡的制沖煞型石獅爺

 

有關風獅爺的研究,請參閱

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http://content.edu.tw/local/jinmn/jinhu/windlion/index.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