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沿著烈嶼的海岸走--系列八 后頭灣混合岩景觀

從外海看將軍堡及后頭  

從外海回望將軍堡及后頭景觀,後方為麒麟山

        后頭將軍堡是一處軍事景點、堡的右側海岸及56據點后頭壟附近主要露出混合岩及片岩。這一帶海岸出露的岩相多變而複雜,後期的火成岩脈穿切其中,形成美麗而多變化的地形景觀,此處的混合岩形成於早白堊紀的噴出活動。

 

后頭壟位置圖 

從忠誠堡下方起至將軍堡,此段海岸約有1公里。忠誠堡至56據點此段為沙岸,56據點往將軍堡先經一岬角後也屬沙岸。

 

退潮時的后頭壟 

退潮時的后頭壟露出的礁石

 

后頭壟_08.jpg 

漲潮時的后頭壟是潔白的石英沙岸


后頭壟56據點下海處 

56據點下海處棧道


漲潮時的后頭壟 

從此處可遠眺水頭


后頭壟_09.jpg

56據點往左側走是礫灘

后頭壟_19.jpg 

崩裂於海灘的岩石

沙灘上滿佈的礫石塊是基性岩脈崩裂造的,和南山頭一帶的玄武岩礫石是不同的。

白色的岩石富含雲母 

海灘上富含雲母的岩塊


沙灘上的岩石 

終點處前方是將軍堡

     從將軍堡往右方走,海灘上可看見一片受風化形成的,紅白色相間的黏土,白色的部分是長石,紅色的部分是雲母。此處的 花岡岩脈中,雲母的含量很高,岩石只要輕輕一剝就碎裂。因為岩石易風化,所以也造成許多造型奇特的景觀。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的奇特景觀,受剪切作用影響,長英質岩漿侵入片岩帶形成混合岩,呈現串腸構造

 

     混合岩在巨觀上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岩性部份所組成,一種是受變質的圍岩,另一部份是花崗岩質、偉晶岩質或細晶岩質。具有不均勻的外觀,由淺色體和深色體構成,前者為花崗岩質,後者外觀類似變質岩,例如片岩或片麻岩等,含有較多的黑雲母和角閃石等。混合岩的礦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國際上對混合岩的分類命名還沒有統一,目前多以外貌形態命名,例如:(1)脈狀混合岩:有多層厚度不一而平行的淺色長英質或花崗質脈狀體的混合岩;(2)網狀混合岩:呈現模糊的淺色網狀或樹枝狀長英質細脈的混合岩;(3)角礫狀混合岩:不規則淺色長英質或花崗質脈狀體穿切深色的角閃質岩石,呈現大小不等的角礫狀岩石;(4)雲染岩:指呈星雲狀外貌的混合岩,其中含有微細的網狀、亂絲狀或雲霧狀長英質脈。

     混合岩的形成(混合岩化作用)是由融熔體(常為淺色體)和固體皆存在的情況下混合而成的岩石,可能為高度變質環境下岩石產生部份融熔之岩漿,順著片理面灌入而形成。

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en/content?ID=9242

 

 


 

更多的照片請點選下方小圖連結至相簿觀賞

后頭壟56據點下海處 后頭壟 后頭壟 后頭壟56據點下海處 后頭壟 后頭壟 混合岩野外露頭 后頭壟_08.jpg 后頭壟_09.jpg 后頭壟_10.jpg 混合岩野外露頭 后頭壟海岸 后頭壟_13.jpg 后頭壟_14.jpg 后頭壟_15.jpg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后頭壟_19.jpg 后頭壟_20.jpg 后頭壟_21.jpg 后頭壟_22.jpg 混合岩野外露頭 岩壁 岩壁 礫石灘 后頭壟海岸 后頭壟海岸 白色的岩石富含雲母 富含雲母的岩塊 后頭壟_31.jpg 海蝕洞 崩陷的海岸 后頭壟 后頭壟海岸景觀 后頭壟海岸 風化的岩石 沙灘上的岩石 風化成黏土般的岩石 將軍堡右側的消波塊 退潮時的后頭壟 退潮時的后頭壟 傾圮的碉堡 混合岩野外露頭 風化的岩石呈現紅色 退潮時的后頭壟 漲潮時的后頭壟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混合岩野外露頭 從外海看將軍堡及后頭 從外海看后頭壟 從外海看后頭壟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一 烈嶼的海岸地形與地質概述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二 南山頭的玄武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三 尋訪烈嶼古地質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四 東崗花岡岩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五 東崗踏浪去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六 走訪九宮坑道海岸景觀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七 九宮白珠山下海岸花岡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八 后頭壟混合岩景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九  后頭虎堡流紋質凝灰岩景

沿著烈嶼海岸走---系列十  埔頭貓公石景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烈嶼人 的頭像
    烈嶼人

    驚豔烈嶼

    烈嶼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