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庫鹽埕遺址

 上庫鹽埕遺址_05.jpg    

    金門的開發始於1600年前,而金門的鹽產業則從五代初期開始,至今已經有1100年歷史,至於建場徵鹽正式納入政府管理,則在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也有700多年歷史了。

    元代建場徵鹽時期的浯洲場辦公處,設在沙美附近的東埔村石鼓山下,浯洲場下轄官鎮(今官澳)、永安(今西園鹽場)、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今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各鹽埕還分設幾處鹽坵。當時鹽田為私產,上庫吳家從事鹽的買賣,運銷到大陸內地致富。

 

浯州場圖.jpg  


上庫鹽埕位置圖.jpg

    上庫是一個位於烈嶼南半部的聚落,聚落背倚福上山,面向海灣,與下林、上林、楊厝等聚落環此海灣而居,海灣西面是出口。這一片海灣周圍,是設置鹽場最理想的場所,元大德年間金門設「浯洲場」時,烈嶼埕的位置,正是在這處海灣周圍,上林、下林和上庫,正是烈嶼鹽埕的所在地。

    清雍正二年,改置浯洲場鹽大使一員,管轄本島的沙尾、永安、浦頭、南埕、保林、官鎮、田墩等七埕,烈嶼場另設烈嶼鹽大使一員管理,這時,原有的浯洲鹽大使廢署,改設鹽務辦公處於陽田保之西黃鄉(今西園鹽場辦公處)。嘉慶七年(1802年)烈嶼場併入浯洲場管轄八埕,鹽大使下設團長八名分別管理各埕。鴉片戰爭之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金門人大量往南洋謀生求發展,鹽場勞力外移,金門的鹽業也逐漸萎縮。

    在清朝時上庫有位富翁名叫吳梅,行船至大陸北方,看到有人在進行晒鹽,鹽田的地理形勢與上庫村環境很相似,於是他便也在上庫興建鹽埕、經營鹽場起來,取名稱為「寒梅鹽場」。據上庫鄉老說:早年鹽場全盛時期,鹽場約有280份,每份有四池(儲水池、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結晶池),大小約有50平方公尺,以280份的大小來看,面積就有1萬4千平方公尺以上,也就是說,現在的陵水湖包含上池及下池,在當時都屬鹽田的範圍。

    到了民國初年時,由於鹽業管理漸嚴格,而且鹽屬國營事業,因此上庫鹽埕停止生產,一直又到民國二十六年日軍占據金門時候,又重晒鹽經營起來,名稱也改為「上庫鹽場」。不過因為鹽場廢棄多年,許多池子已無法再使用,僅有靠近上庫一帶恢復生產,此時鹽場只剩18份,範圍約為全生時期的十五分之一。

    民國三十五年隨政府為管制私鹽,金門僅存西園鹽場,其餘鹽田均禁產而廢棄。且因鹽無銷路又再度停止生產。

    民國五十二年國軍因戰備需求,在虎軍部隊指揮官韓卓環將軍命令下,部隊將鹽坵挖深築堤圍成儲水湖泊,並以上庫吳氏的「延陵衍派」取命,將湖命名為「陵水湖」,從此「上庫鹽場」就正式從烈嶼的地景裡消失了。

    上庫鹽田禁止產鹽後,大部份居民只能靠著耕農來維持三餐溫飽,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種那幾片貧瘠的旱田,過著作穡人的艱苦生活。後來有些人下南洋謀生,有些人則耐不住作穡人的困境,開始動起了生意頭腦,做起「挑擔仔」俗稱(賣廣東仔貨)的雜細買賣,每天擔著裝有女用香水、鞋襪、布匹及各種梳妝用品,到島內各個村莊去兜售,而成為島上最多人做「挑擔仔」生意的村落。

 

   

上庫耆老談上庫鹽埕

 

 鹽場設施及曬鹽流程如下:

1.儲水池:把海水引進儲水池,讓海水在池裡曝曬沉澱。

2.給水溝:給水溝就像鹽田的大動脈一樣,把儲水池的水引進鹽田。

3.大蒸發池:給水溝的水放進入大蒸發池,將水在池底作大面積的曝曬。

4.小蒸發池:大蒸發池的水放進入小蒸發池,原本3度的海水經過幾天的曝曬,鹹度也逐漸升高,曬到20度時,就成了鹵水。

5.鹵缸:遇到雨天時,事先將鹵水放進鹵缸裡,縮小面積,減少雨水滲入,天晴後再引水回到小蒸發池或結晶池繼續曝曬。

6.結晶池:經過一連串的曝曬,鹵水的鹹度以二十四度最理想,到結晶時,已經達到二十七度,這樣結成的鹽,味道最好,如果鹽鹵超過三十度,所曬出的鹽就會帶點苦澀。

7.經過一個上午的曝曬,鹵水表面有了一層薄薄的結晶出現,像浮著一層油一樣,到了下午三、四點左右,鹵水的表面已經有一層半透明的結晶物,鹽曬出來了。顆顆鹽粒,浮在鹵水面上,工人們用竹推將結晶池裡的水往中間推,一堆堆雪白、晶亮的鹽就等待收成了!



    
吳老先生口述曬鹽流程

 


踏尋上庫鹽埕遺址

上庫鹽埕遺址_13.jpg

    記憶裡好像還未曾見過陵水湖乾成這個面貌,缺了水,爛泥魚鱗般的龜裂。一望無際平整的湖底,盡數暴露了出來,這兒就是上庫鹽埕的所在。

 

上庫鹽埕遺址_12.jpg

    民國52年築堤儲水成湖後,上庫鹽埕就再也無緣讓人見,若非此次的乾旱,也許鹽埕將淪為傳說。


上庫鹽埕遺址_16.jpg

鹽埕靠近村落處,由於汙泥淤積,水一消後,周緣立即被雜草佔據,如果挖開上面的土石,下ˇ方就是鹽埕了。

 

上庫鹽埕遺址_01.jpg

這兒是早期「鹽間」所在位置,鹽間:儲存鹽粒的所在。


上庫鹽埕遺址_03.jpg

離開湖岸往湖心走去,約2、30公尺就可見裸露的湖底,由於曾為鹽田,草木也難在此生長。


上庫鹽埕遺址_02.jpg

遠處是高厝村落,更大範圍的鹽田遺跡顯露出來。


上庫鹽埕遺址_09.jpg

懬裘的鹽埕令人感嘆繁華不再


上庫鹽埕遺址_08.jpg

更遠處是上林村,傳聞,後期鹽田近該村處,曾被村民挖除過,原因為何?留待下回再述。


上庫鹽埕遺址_05.jpg

湖底滿布的破陶瓦片,是結晶池鋪面用的,從這兒就能清楚地找到此處就是鹽埕的證據了。

  

上庫鹽埕遺址_04.jpg

上庫鹽埕遺址_10.jpg

上庫鹽埕遺址_06.jpg

密密麻麻的陶瓦碎片,從元朝到明朝,從清朝到民國,這幾十甲子的歲月滄桑,歷史就紀錄在身上。


上庫鹽埕遺址_11.jpg

也許這一片來自元朝大德年間,那一片來自明朝洪武,而我來自民國,時空交錯,讓我們在此相遇。


上庫鹽埕遺址_15.jpg

翻開這一塊石頭,靜躺其下的是那百年的鹽田遺跡


上庫鹽埕遺址_14.jpg

上庫鹽田的歷史就寫在這陵水湖底。


上庫鹽埕遺址_07.jpg

上庫年輕的吳理事長,呼籲國家公園在此次的陵水湖周邊工程,能妥善的規劃並保留一部份的遺址,供後人憑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烈嶼人 的頭像
    烈嶼人

    驚豔烈嶼

    章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