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人在汶萊
烈嶼鄉移居海外華僑,大多數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移居者,以北婆羅洲汶萊聚居最多,其次是新加坡、砂石勞越等國家和地區。
汶萊最大的華人幫──小金門幫(金門縣烈嶼鄉),就是從做水村生意起家的。七十幾年前,捕魚為業的汶萊發現石油,大量勞工蜂擁而來,遠在列嶼鄉的小金門人(金門縣烈嶼鄉),開始一個拉一個到汶萊打拚,從做苦力,然後到水村賣雜貨,一步步成為汶萊的商場菁英。
汶萊七萬華人,小金門幫佔了將近八成,是現在列嶼鄉人口的五倍多,也是全球最大的小金門幫基地。 委外共和國,九○%產品仰賴進口 對很多企業家來說,汶萊是最不東南亞的國家。當其他東協鄰國紛紛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時,汶萊不但缺乏工業,還是個凡事「委外生產」的國家。 三十幾萬人口,戔戔之數,卻擁有十幾萬的外勞。
半世紀以前,烈嶼鄉民為生活移居海外發展,有文獻可考的泰半皆落腳於南洋一帶,自明清至民初從未間斷。據金門縣志·華僑志記載:明嘉靖、隆慶(1522│1567)以後,因倭寇已平,海上交通頻繁,加上當時大陸泉州為對外洋貿易大港,烈嶼鄉居民開始向外發展,揭開烈嶼鄉移民史的序幕。
據增修烈嶼鄉志記載:移居汶萊的金門僑親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烈嶼人,他們初以小販或受雇商家,或是投入農業生產、漁撈、碼頭工、建築等行業討生活,經過漫長的拓荒歲月,才逐漸形成汶萊的金門商族勢力。
烈嶼鄉志也記載:烈嶼鄉僑致力於工商業發展,協助當地發展工業,對促進國民外交有極具成果的貢獻,受到汶萊政府器重,先後為汶萊蘇丹授予勳爵者有甲必丹王文邦、林德甫、丕顯拿督林清注、王金紀、吳景進、劉錦國等人,且能為旅居汶萊僑親謀取利益和福祉。
烈嶼鄉華僑移居海外的原因,主要是為避難和謀生;儘管有不同成長背景、事業走向和奮鬥經歷,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努力打拚、不屈不撓,從逆境中求生存的無畏精神。他們的智慧與勇氣,不僅為自己的人生譜出美麗的音符和寫出精彩的一頁,也為後輩學習的典範。
資料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