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宮位於烈嶼鄉前埔村內,主奉玄天上帝,並奉祀三代公、太子爺,東祀註生娘娘壁畫,西祀福德正神壁畫。廟址座北20°向南200°,結構為土石牆,木磚瓦屋頂。單進式單開間格局。內牆壁以水墨手繪,以薛仁貴征東為主,畫工精湛,工藝超群。廟中有青瓷香爐共三只。
始創年代不明,現廟於民國五十八年重建,造形簡樸古色古香,水墨壁繪精湛超群,據時代歷史意義,為廟宇文化古蹟。碑誌捐款誌寫於木板之上,懸於梁間。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為其聖誕,因村小戶少,酬神簡單隆重,不失誠心。正月十五日刈香遶境安營。
廟宇的外觀及周圍環境
廟宇的後方
廟的正面圖
這張照片拍攝日期是2003年,當時周邊環境尚未整理,雖有些雜亂,但卻自然。
這是改善後的廟宇四周,鋪設上全島大量使用且無特色的石材後,感覺有些突兀。
廟雖小,但卻古樸雅緻,更保存有烈嶼寺廟壁畫大師林天助最早期的作品。近年來,烈嶼的寺廟大多拆除重建,一座座現代化但無傳統特色的廟宇,逐漸取代了原本純樸卻各具特色的小廟,著實令人惋惜。
保障宮主奉玄天上帝,並奉祀三代公、太子爺、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僅有璧畫)
【碑誌】懸於中梁間
序言
本境廟宇創建迄今,垂三十餘載,中經風摧雨剝,藍褸不堪,既失膽仰,又礙村容,爰飛函海外乎籲僑胞,醵資修葺,乃復舊觀,茲值先竣慶安,僅綴數語,以誌緣起,是為序。
董事會 謹識
民國五十八年歲已酉陽月十三日
福德正神
註生娘娘
早期的廟宇繪畫,通常在要畫的部位新打白色粉底,也就是用石灰與石綿糖水混合搗碎平塗在繪畫部位,待要乾未乾之際,以墨或礦物質色料混水畫上。太濕的石灰畫不上,太乾了又不能畫,所以以前畫廟宇必須把握時間。因烈嶼屬島嶼氣候。乾濕變化大古壁畫大多脫落,或廟宇重建拆除而蕩然無存實為惋惜,目前倖存的廟宇僅東林佛祖廟和前埔保障宮兩座了。
保障宮
竹報平安
【大門楹聯】
上聯:保烈嶼蒼生同望春宇;
下聯:障前埔里境普照神光。
廟內大門上方的人物壁畫,雖只用墨色,但是卻顯現了傳統水墨畫的墨韻與墨趣。
面向大門左側的壁畫
面向大門左側的壁畫
八仙過海:
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
劍(呂洞賓),葫蘆(鐵拐李)
笛子(韓湘子),魚鼓(張果老)
花籃(藍采和),荷花(何仙姑)
芭蕉扇(漢鍾離),陰陽板(又稱玉板,即笏)(曹國舅)
"薛仁貴征東"連環壁畫,每面四列,每列八幅,共二面六十四幅。
林天助,民前一年四月九日出生(日據時,多報出生時日,實則是民國三年三月出生),烈嶼中墩村人,民國三十九年遷住西方。
在金門,天助師算是寺廟畫師中較知名者,他的手藝來自觀摩大陸廈門、同安等地的廟宇壁畫,以及查閱一些附有插畫的繡像通俗小說,或是觀賞通俗戲曲,從其中獲取人物造形的靈感,因為沒師承,所以畫時全憑己意去揣摩想像,天馬行空,即使不同廟宇,相同故事情節,所表現的圖像仍多所變化。
天助師早期的壁畫作品,是直接在廟壁上以墨筆作畫,大致是應用疊暈技巧,勾勒畫法,以黑線條勾勒輪廓界限,再施墨色,由淺而深,逐次變化明度,形成畫面具有前後遠近凹凸的立體空間感。通常在一長寬約四十公分的方塊面積,畫成一幅圖,並在留白處題字說明故事情節,這些黑墨畫,因是天助師壯年之作,因此功力深厚紮實,美觀耐看。
林天助簡介請參考:
留言列表